创建全国最佳旅游城市,可提升城市形象与知名度,促进经济发展,丰富市民生活,推动文化交流与生态保护。
打造文旅新标杆,赋能城市新发展
在当今时代,旅游业已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、促进文化交流、提升城市形象的关键力量,众多城市竞相角逐“全国最佳旅游城市”这一殊荣,不仅是因为这一称号是对城市旅游资源、服务品质、文化底蕴等多方面的全方位高度认可,更在于创建过程能为城市带来深远且多元的积极影响,有力驱动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。
每座城市皆具独特魅力,或自然风光旖旎动人,或历史文化源远流长,或民俗风情别具一格,精准挖掘并整合这些资源,是创建“全国最佳旅游城市”的首要任务,以杭州为例,西湖作为其标志性景观,四季皆成画卷,春有苏堤春晓,嫩柳轻拂湖波;夏有曲院风荷,清韵悠长飘散;秋有满陇桂雨,香溢山林径巷;冬有断桥残雪,静谧唯美如梦,西湖周边环绕着灵隐寺、岳王庙等诸多人文古迹,串联起一条集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于一体的经典旅游线路,让游客得以沉浸式领略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,这正是依托先天自然与文化宝藏构建核心吸引力的典范之举。
而西安,凭借深厚的历史积淀,兵马俑、古城墙、大雁塔等古迹星罗棋布,宛如一部部无言的史书,见证着千年王朝的兴衰更迭,仿古入城仪式、大唐不夜城的精彩演艺,将沉睡的文物唤醒,以活态形式生动展现古老长安的风貌,巧妙地把历史底蕴转化为可游、可赏、可体验的旅游产品,坚实筑牢创建根基,彰显出独特的魅力与不可替代性。
中小城市亦不乏宝藏之地,如桂林阳朔,遇龙河蜿蜒潺潺,两岸奇峰耸立,田园风光如诗如画,沿河铺设的骑行步道,让游客能够悠然穿梭于山水之间,尽情感受喀斯特地貌的独特魅力,还有张家界,奇峰异石拔地而起,森林覆盖率颇高,精心打造的玻璃栈道、天门山索道等特色项目,将自然奇观与刺激体验完美融合,吸引着全球游客的目光,无疑是大自然赋予的旅游瑰宝,深入挖掘这些资源后,它们便成为了城市的亮丽名片。
便捷交通是旅游畅行的动脉,最佳旅游城市需构建全方位的交通网络,机场航线密布,连通国内外各大城市;高铁站高效换乘,辐射周边地区;市内公交、地铁无缝对接景点,例如上海虹桥枢纽,集航空、高铁、地铁、公交于一体,游客抵达后能够迅速疏散至各大景区,厦门大力建设环岛路,滨海风景线串联多处景点,公交线路随之优化,无论是自驾还是乘坐公共交通都极为便利,游客沿途观景,惬意无比。
住宿餐饮直接关乎游客的满意度,从奢华五星酒店到温馨民宿,应满足不同游客的多元需求,在成都锦里附近,既有高端酒店提供精致周到的服务,又有特色民宿巧妙融入川西民俗风情,房间布置古色古香,房东还能化身导游,热情介绍当地美食景点,餐饮方面,街头巷尾小吃琳琅满目,从龙抄手、钟水饺到串串香,地道风味承载着城市的记忆,规范餐饮管理,全力保障食品安全,让游客吃得放心、住得舒心,全面提升旅游体验。
智慧旅游更是现代旅游发展的趋势,杭州的“城市大脑”文旅系统,能够实时推送景点人流、天气等信息,游客通过手机端即可轻松预约门票、合理规划路线,景区智能导览、VR 预览等功能更是助力游客自主游玩,桂林阳朔的一些景区引入无人售票、刷脸入园等先进方式,智慧停车场有序引导车位,旅游厕所整洁智能,科技赋能让旅程更加顺畅,尽显城市的贴心服务。
单一观光模式已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的需求,在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,“旅游 +”模式蓬勃兴起。“旅游 + 文化”,如洛阳牡丹文化节,百万花朵绚烂绽放,诗词朗诵、古装巡游等活动穿插其间,牡丹瓷、唐三彩等文创产品热销各地,将花事盛宴成功升华为文化盛事,敦煌除莫高窟参观外,还推出沙漠露营、壁画临摹体验等特色项目,深度挖掘文化内涵,让游客在游览之余还能带走知识与美好回忆。
“旅游 + 体育”活力四射,环青海湖自行车赛,骑手们在高原湖畔尽情驰骋,沿线美景与赛事激情完美交融,有力带动了体育旅游消费,周边骑行路线的开发、运动装备的销售也随之火爆起来,哈尔滨冰雪节结合冰上运动,民众滑冰、雕冰乐趣无穷,冰雪旅游热度飙升,体旅融合有效拓展了季节限制,成功激活冬季经济。
“旅游 + 农业”助力乡村振兴,乡村旅游在各地遍地开花,袁家村依循传统建筑风格,汇聚特色美食、手工作坊,现做现卖的驴打滚、油泼面等美食令人垂涎,游客品尝后还能带回手工辣子酱、剪纸等特色伴手礼,田园观光与农事体验有机结合,瓜果采摘、农耕研学等活动让城市游客亲近土地,旅游收入反哺乡村建设,实现双赢局面。
干净整洁、和谐有序的城市环境是最佳旅游城市的“面子”,厦门海岸线垃圾清理及时,沙滩细腻洁净,城区街道绿化精美,花卉摆放错落有致,杭州西湖水域保洁常态化,水面清澈无杂物,沿岸古建修葺一新,游客漫步或泛舟其间,皆感清新雅致,良好生态与卫生环境为游客留下美好的初印象。
文明风尚则是城市的内在“里子”,市民的热情好客、文明守礼至关重要,青岛志愿者遍布景区,为游客提供咨询引导、应急救助等服务,出租车司机主动介绍海鲜美食、景点攻略,商场店员微笑服务,全民共同营造宾至如归的温馨氛围,游客口碑相传,城市美誉度节节攀升。
品牌塑造需精准营销,重庆借助短视频平台,洪崖洞夜景、轻轨穿楼奇观刷屏网络,“8D 魔幻之城”的标签深入人心,引发全民打卡热潮,成都“慢生活”理念通过文旅宣传、媒体推广广泛传播开来,茶馆文化、大熊猫繁育基地等元素集结,使其成为休闲旅游目的地的代名词,强化了品牌辨识度,在全球旅游市场中成功占位抢滩。
创建全国最佳旅游城市绝非文旅部门一家的“独奏”,而是需要全社会协同共建、共同努力,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,统筹规划,出台扶持政策,加大资金倾斜力度,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推广,企业要积极创新运营,景区不断提升服务品质、研发特色产品,旅行社优化旅游线路、规范行业行为,社会组织应助力监督,环保、文化团体积极参与生态保护、文化传承等工作。
居民更是城市的主人翁,应积极参与环境整治、文化活动策划,以自身热爱传承城市故事,如平遥古城居民自发守护古宅,讲述票号往事,街头艺人表演地方曲艺,全民一心擦亮古城招牌,创建成功后亦不能懈怠,旅游市场瞬息万变,需持续升级旅游资源、优化服务品质、革新旅游业态,紧跟潮流又坚守特色,方能稳坐“最佳”宝座,以旅游为笔,绘就城市繁荣、文化昌盛、人民富裕的绚丽画卷,在全国乃至世界旅游版图中熠熠生辉。
创建全国最佳旅游城市是一场持久的攻坚战,也是城市蜕变升华的绝佳契机,唯有深耕细作于资源、基建、业态、环境等各维度,凝聚各界力量,方能铸就文旅辉煌,开启城市发展的新篇章。